滇池环湖5.4万亩的次生态湿地带吸引了90多种鸟到此安家

发布日期:2014-07-12 浏览次数:508
滇池环湖5.4万亩的次生态湿地带吸引了90多种鸟到此安家

【导读】近几年来建设的环滇池5.4万亩湿地吸引了多种鸟类筑巢安家,也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而过去的这些地方,人还未到,刺鼻的蓝藻臭味已随海风向你袭来。这些环滇湿地的规划与建设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又对滇池的治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昨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滇池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杜劲松对此进行了解读。

杜劲松表示,滇池环湖生态带从科学论证到规划研究用了5年时间,其面积占到滇池水域面积的约11%。在2012年,滇池周边就建成了一圈连续闭合的环湖生态带,这对于净化滇池水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令人神往的滇池湿地

让鸟儿筑巢的乐土

 

历程--环湖湿地规划与建设规模--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人们所看到的这样一圈环湖湿地带的规划如何产生的?湿地又是如何建成的?对此,杜劲松介 绍,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滇池湖滨带逐渐被房子、鱼塘、田地等占用,其净化水质的功能也明显减弱。“为了恢复滇池环湖生态带,从 2004年起,就由来自清华大学的国内顶尖级专家们牵头,开始了长达5年时间的科学论证与规划研究。”

杜劲松介绍,结合昆明城市发展规划、一湖四片规划、产业发展布局以及污染控制体系建设等,专家 们在对滇池进行实地走访、多次征求各界专家意见、多次修改的基础上,最终于2008年制定出《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经昆明市政府 批准实施。《规划》提出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其中,环滇池湿地是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规划》明确,环滇池生态带的建设规模不少于33.3平方公里。

“环滇池湿地建设的规模既要兼顾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也要符合控制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要 求。”杜劲松表示,规模太大城市发展用地不允许,而且有些没有水的地方也形不成湿地,规模太小则达不到净化水质的要求。“一般认为,湖滨带规模一般不小于 水面面积的10%。最终,滇池周边确定了5.4万亩的规模,相当于33.3平方公里,约占滇池面积的11%。”

按照《规划》,从2008年起,滇池周边掀起了大规模的“四退三还一护”工程,通过退田还林、 退塘还湿、退房还岸、退人护水,最终于2012年建成5.4万亩以湿地为主的湖滨生态带,并形成一圈连续的闭合生态带,将滇池团团围住,不留死角地拦截进 入滇池的污染物。“滇池环湖生态带不论是规划还是建设规模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成效--最后截污屏障有效净化水质--吸引90余种鸟类安家筑巢

滇池环湖生态带的建设对于滇池治理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对此,杜劲松表示,环湖生态带可以说是滇池最后的一道截污屏障,上游的来水在经过环湖湿地时,水中所含的悬浮颗粒可以实现沉降,而生存在湿地中的微生物能够有效分解水体中所含的氮磷。

监测数据显示,环湖湿地对上游来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去除率为10%——15%,如果是在干季,由 于来水量的减少,净化效果会更好。“目前,环滇池的捞鱼河污水处理厂、洛龙河污水处理厂、古城河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尾水经过湿地的净化之后,基本上能达到 河道四类水质,效果十分明显。”

“研究表明,自然湿地平均每天每平米可承受的水量为0.1—0.3立方米。”杜劲松表示,在干季时,由于来水较少,滇池湿地可以充分发挥净化水质的作用。在雨季时,因洪水较大,无法全部进入湿地,就将“最脏”的一部分截流进入湿地,充分发挥湿地的功能。

目前,随着环湖湿地功能的不断完善,湿地里的生物的多样性逐渐恢复。据统计,滇池周边发现有90多种鸟类安家落户,有不少还是国家级名贵珍稀的鸟类。

“现在,《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将环湖生态带区域设为滇池的一级保护区,以法律的形式对其进行 了保护,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杜劲松说,目前,在环湖生态带实现闭合的基础上,还将开展湿地的提升改造。今年昆明要建设11个湿地公园,通过完善一些基础设施,将环湖湿地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记者张小燕)

点击排行
 
更多>>名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