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住宅产业化 钢结构必有可为

发布日期:2011-08-16 浏览次数:658
       目前,钢筋、混凝土依然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在一些地区甚至还能看到砖混建筑。在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钢结构住宅占全部住宅的比例高达30%以上,而中国的钢结构住宅仍处于试点推广阶段。那么,钢结构住宅在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呢?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压力的日益增大,国家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日益重视,发展绿色建筑已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对钢结构行业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扬长避短加大宣传力度
  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几次破坏力很大的地震,使钢结构建筑最重要的优点——抗震性能好——凸显出来。但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钢结构住宅的建造成本确实比混凝土建筑高。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在灾后重建中推广钢结构住宅对恢复当地经济没有混凝土建筑的拉动力大,因为钢结构住宅是工厂化生产,在施工现场组装,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
  此外,对于建筑物来说,只要能达到国家发布的抗震标准就是安全的,不能因为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我们就把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定得过高,要建造适合我国国情的住宅。日本、美国的建筑物抗震标准比我国的高一些,这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日本、美国的钢结构住宅占有率比较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因为钢结构的抗压性、抗拉性很好,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不会产生脆性破坏,而混凝土结构会产生脆性破坏,并且不可重复利用。
  钢结构住宅在我国还没有普及的重要原因是老百姓对其知之甚少。老百姓不会关心钢结构住宅能否进行产业化生产,他们更关心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很多老百姓没有接触过钢结构住宅,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大,导致他们认为钢结构住宅住着不舒服。
  (二)完善使用功能首推小高层
  要推广钢结构住宅,就必须完善钢结构住宅的使用功能,不能让钢结构住宅给人的感觉是冷冰冰的。一些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都围绕建筑结构下工夫,这是错误的。实际上,结构是为建筑服务的,建筑的使用功能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结构也好,技术也好,最后都要落实到使用功能上,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住着舒服。
  钢结构住宅要以使用功能为核心。围绕建筑,把水、暖、电综合在一起。一些研究证明,钢结构住宅建到18层~20层,钢柱的直径会超过50厘米,防火就很困难。最好的办法是把钢柱用防火板包起来,但这样做会使成本增加。就目前来说,钢结构住宅适合建小高层、小开间,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后,可以建一些大柱子的大开间。
  钢结构是最适合标准化住宅的,既能加快施工速度、缩短工期,又能保证质量。此外,钢结构住宅拆起来方便,可回收大部分建筑材料。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大中城市应该建12层~15层的钢结构住宅,柱子直径为0.4米,梁高0.4米,层高2.9米~3米。
  (三)寻找突破口主攻公租房
  发展和推广钢结构住宅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钱制宜”的原则。从长远发展来看,钢材价格是制约钢结构住宅实现产业化的主要因素。以现有的技术建钢结构住宅没有问题,资金雄厚可以建得好一些,资金较少可以简化设计,但一定要以适宜为主要原则。
  建筑的内墙板不能抹灰,外墙板不能很重,因为钢结构本身比较轻。“三块板”(楼板、内墙板、外墙板)的问题在现有体制下很难解决,可以公租房为突破口,对公租房进行标准化设计,固定户型,发布节能标准,由设计院出标准图,然后按照设计标准制造内外墙板。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压型钢板,公租房使用压型钢板抹灰即可。国外更注重建筑的使用功能,不会过分追求建筑的外形。
点击排行
 
更多>>名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