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昨天举行的昆明市勤工俭学工作会上获悉:市教育局公布《昆明市中小学勤工俭学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全市勤工俭学活动,要求农村中小学“建设一块勤工俭学基地,办好一个食堂,救助一批家庭困难学生”。目前,昆明90%以上中小学都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2539人参与其中;勤工俭学年均利润7625万元,资助困难学生321166人次。
昆明部分农村中小学通过养殖和种植,不仅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就餐,还能向其他学校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肉、禽、蛋和蔬菜。据统计,全市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已达1259个,其中农村学校978所,开展面达90%以上,建立勤工俭学种植、养殖基地1185个,勤工俭学基地面积达21066亩,建成农村中小学种植、养殖试点校220所。全市勤工俭学从业人员达到12539人,勤工俭学年均利润7625万元,资助困难学生321166人次,资金3562万元,其中减免学杂费928万元,补助困难学生生活费2634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年均投入1732万元,农村寄宿制学校肉菜等副食自给率达到33%以上。
昨天,市教育局公布《昆明市中小学勤工俭学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规范全市勤工俭学活动。《办法》指出,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多渠道解决勤工俭学用地问题,保证学校基地达到小学5亩、中学10亩的标准。学校布局调整中调出的土地、校舍等,由县级教育部门统筹规划,用做中小学勤工俭学基地。《办法》要求,农村中小学要按照“建设一块勤工俭学基地,办好一个食堂,救助一批家庭困难学生”的基本要求,把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校内师生服务部等生活设施,作为勤工俭学的重点工作对象来抓,努力降低学生就学成本,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采、摘、挖、捡”等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学校要将勤工俭学活动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时间,劳动的地点应以学校勤工俭学“三生教育”实践基地为主,学生当天劳动时间不宜过长,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不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劳动实践时间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
《办法》明确,勤工俭学增加的收益,主要用于改善学生生活,提高学生营养水平,补助家庭困难学生,改善师生福利,以及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等。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因农村学校勤工俭学劳动实践收益的增加而减少学校正常的教育经费。应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建设,并做到逐年增长。学校勤工俭学的收入,任何部门不得统筹和挪用。勤工俭学收入的支出,要坚持增收节支的原则,杜绝不合理开支。学校要向师生定期公布勤工俭学收支的情况,接受师生监督。
在学校吃得比家好
勤工俭学让娃娃吃上肉还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昆明80%以上的学校在农村,近年来,昆明开展以种菜、养猪为主要内容的勤工俭学活动,重点解决学生吃菜难、吃肉难的问题。昨天,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盘龙区小河中学、鼠街小学和双哨养殖中心。通过勤工俭学,吃肉不再是这些学校学生的奢望。“现在学生体质状况明显改善了,我们学校一名同学参加运动会还打破了盘龙区1500米长跑的纪录呢。”小河中学校长祝建明说。
绿油油的苦菜、50多头肥猪、360只蛋鸡……这就是小河中学的勤工俭学基地,这个基地担负着小河中学162名寄宿学生的一日三餐。小河中学的学生90%来自边远地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入校前,吃饭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只是饱不饱的问题。
2007年,在得到盘龙区双哨中学捐赠的50头猪仔后,小河中学开始了勤工俭学活动。“学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养殖和种植,学生是在每月两次的劳动课上参与勤工俭学基地的劳动,锄草、施肥、清洗圈舍都得干。”祝建明说,勤工俭学基地不仅解决了孩子们吃菜难、吃肉难的问题,还教会他们珍惜劳动成果、掌握劳动技能。
小河中学初二(1)班的毛右丽是寄宿生,课余时间,她常常到勤工俭学基地给蔬菜浇浇水,看看酣睡的小猪,数数蛋鸡产的蛋。“基地里的这些动植物,既是我们的食物,也是我们的劳动成果。”毛右丽说,现在学校每天都提供肉、蛋和新鲜蔬菜,每名学生每学期还补助500元伙食费,“我觉得在学校吃得比家好!”
祝建明介绍,目前小河中学养猪500头、鸡360只,还种了苦菜、韭菜、大葱等蔬菜。“学生吃的猪肉和鸡蛋完全产自学校,现在孩子们一顿早餐只花1.5元,一荤两素的饭菜花销平均3.5元。”
小河中学只是全市勤工俭学的一个缩影……昆明勤工俭学基地种植的白菜、青菜、菠菜、莲花白、韭菜、萝卜、洋芋、洋丝瓜等菜解决了学生吃菜难问题。部分学校种植的蔬菜吃不完就腌成腌菜,留着蔬菜淡季吃,有的学校分给师生带回家尝鲜,有的供应市场。
西山区永靖小学被省教育厅授予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基地荣誉称号,通过几年的种菜养猪,学生伙食大为改善。学生不交一分钱一粒米,就能顿顿吃上猪肉、鸡肉、鸡蛋和新鲜蔬菜。
盘龙区鼠街小学养鸡下的蛋吃不完,除了区勤工办调配给其他山区学校外,周末学生放学回家,学校还将鸡蛋煮熟分发给学生带回家给父母吃,让家长也享受孩子的劳动成果。目前,勤工俭学开展较好的山区寄宿制学校每月都杀一头猪,每周都能让学生吃上两三次肉,结束了以前酸菜洋芋汤泡饭的历史。(记者郑阳洋)(昆明日报)
主流声音
促进教育与实践结合
昆明部分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以来,通过养殖和种植,不仅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就餐,还能向其学校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肉、禽、蛋和蔬菜。这是促进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昆明开展以种菜、养猪为主要内容的勤工俭学活动,重点解决学生吃菜难、吃肉难的问题,让大部分学生每天都能吃上新鲜蔬菜,每周都能吃上肉。生动鲜活的事实,充满希望的前景,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勤工俭学工作是学校后勤工作的主要载体,仍有着无限的生命活力,对巩固“普九”成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勤工俭学,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和特色,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举措。
各地各校要进一步端正勤工俭学工作方向,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强化服务素质教育,始终把勤工俭学活动作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现有勤工俭学的资源,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要以服务教育“两基”大业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着眼点,把助学助教服务基础教育作为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
各地各校开展勤工俭学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继续保持和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优良作风,要突出服务功能,解决好学生吃菜难、吃肉难的问题,进一步营造中小学勤工俭学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勤工俭学活动这株日益壮大的树能够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